記疫 | 匯聚力量,用堅守詮釋醫務工作者的擔當
7個人,來自3個方向;7個人,匯聚一股力量;7個人,轉移陣地,拼搏在同一個“戰場”。在汽開區日新方艙醫學觀察隔離點,長春市口腔醫院支援核酸采樣7人團隊,如7支綻放的“鏗鏘玫瑰”,守護著這里日漸“芬芳”。
團隊組建的有序“拼裝”
4月14日下午,從醫院奔來的供應室護士長孫莉娜帶領在外支援、剛結束休整的正畸科護士長包麗梅、種植科護士孫連亭、口腔綜合科護士夏昕瞳,直接奔赴汽開區日新方艙醫學觀察隔離點,與在這里堅守的牙周科護士長王大平、供應室護士張楠、修復科護士李雪匯合,組成一支新的支援“戰隊”,主要負責核酸采樣。到達當天,領隊孫莉娜先給大家開了工作會,制定了工作開展的相關規定;包麗梅重點強調大家要做好安全防護;王大平則表態,在和大家并肩作戰的同時,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。大家統一思想,做好了“戰斗”的準備。
第一天“上崗”帶來的工作改進
4月15日,核酸采樣任務單上有258人:4人雙采雙測、254人雙采單測。兩組人員早上7點進艙,直到下午2點才出艙。影響工作進展的原因:艙內網絡不暢,影響手機掃碼。
當天工作結束,孫莉娜組織開會,大家共同研討如何提升工作速度和安全度。經團隊研究,改變原來的工作思路,決定把核酸采樣時的掃碼環節挪到艙外操作。為了保證信息準確性,大家前一天晚上先把隔離人員的房間號和姓名寫在試管上,第二天早上在艙外再掃碼、輸入身份證號。雖然增加了非進艙時間的工作量,但減少了在艙內停留時間,大大提高了在艙內的工作效率,也降低了被感染的風險。
“小插曲”展現“口腔人”品質
在隔離點工作的日子里,一些“小意外”會不經意到來。4月19日的風特別大,眼看著轉運箱碼吹飛了,怎么也抓不回來,隊員們圍著艙外尋找一個多小時,孫莉娜急得都哭了,好在事情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。4月22日,進艙時,小車的轱轆掉了,修理兩次也不行,但核酸采樣任務必須完成,大家用自制的“背包”把采樣所需物品全背在身上,按時完成了任務,充分體現出“口腔人”在困難面前的“倔強”。
每個人的付出匯聚團隊光芒
一個集體的光芒離不開大家的堅守。在隔離點里,有孫莉娜的榜樣帶領,由堅守醫院到轉移“戰場”,雖帶病工作,但溝通、協調、對接,樣樣做得都很棒;有李雪的最長堅守,45天,每一次“全副武裝”進入方艙,都感動于隔離人員的一句“謝謝”;有支援經驗豐富的老黨員包麗梅給大家做安全防護保障,“有你在,我心里有底”“有您在,我就不怕了”,這是隊友們對她的信賴;團隊“總管”王大平每天堅持為大家領發三餐、水果,把防護裝備備齊并發到每個人手上;張楠在愛人在單位閉環60天的情況下,把5歲孩子留給爸媽,毅然支援,夫妻倆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抗疫做著貢獻;40多天的堅守,保衛家鄉,也圓了孫連亭曾經想要馳援武漢的愿望;夏昕瞳回首戰疫的經歷,倍加珍惜,更愿歷此坎坷,山河無恙,人間皆可安。
榮譽屬于每一個“口腔人”
在外支援,意味著奔波和風險。但她們為疫情中集中隔離人員送來了溫暖陽光,為“社會面清零”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!為此,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為團隊特別頒發了《榮譽證書》。這份榮譽不僅屬于團隊,也屬于每個戰疫的“口腔人”。
5月8日,汽開區日新方艙醫學觀察隔離點休艙!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,“口腔人”堅持“生命至上”的理念,舍小家、為大家,團結一心,攻堅克難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!